中方刚交底,上合内部就传出杂音,以至于会议最后关头,印度防长拒绝签字,峰会也未能发布联合声明。那么,中方在上合会议上作出了怎样的表态?出席会议的印防长,又为何拒绝在联合声明上签字? 6月26日,为期两天的上合防长会在青岛落下帷幕。当天,中国防长董军在会上强调,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之际,尤其需要上合组织发挥“稳定锚”作用。中方愿同各成员国一道,坚守上合初心,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共同应对安全挑战,推动防务安全合作行稳致远。 在国际安全形势动荡不安、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中方借十国防长齐聚青岛的机会,发表这番言论无异于当众交底,将中国积极维护国际和地区稳定立场摆到了明面上。有分析指出,当北约在全球范围内搜寻所谓“假想敌”,以证明其“存在价值”时,上合组织却以多层次协作应对挑战,为全球安全课题提供了“上合方案”。 简单来说,上合组织愿为各方提供一个互利平等的沟通平台,同时有效充当成员国之间的“粘合剂”,让各方能在对话中实现“聚同化异”,进而达到减少冲突的目的。与会期间,各国防长主动找上中方,就如何携手应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带来的冲击,推动地区繁荣稳定发展与中方交换意见。
然而,就在会议最后关头,上合内部却传出杂音。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防长辛格拒绝在联合声明上签署,理由是声明未明确回应印度对巴基斯坦支持的跨境恐怖主义的重大关切。会议最终因缺乏共识而未能发布共同公报。有分析称,辛格希望上合国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站队印度,同时对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恐怖主义”表示关切,但其他国家并不打算接受这一无理要求。 要知道,上合成员国在对外战略、意识形态上差距极大,这决定了各方很难在所有问题上达成共识。尤其是多次消极参与上合会议的莫迪政府,更是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频频跟其他成员国唱反调。就在近日,上合组织发表联合声明谴责以色列袭击伊朗,但印度却宣称“并未参与相关讨论”。 有分析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与莫迪政府制定的外交战略有关。近些年来,印方有意彰显自身在安全问题上的“绝不屈服”,借此与中俄伊这三个上合国家保持距离,避免被美国划分到对立阵营之中。但与此同时,新德里又不想放弃与上合国家的合作,甚至被其他成员国孤立。毕竟上合组织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维护区域和平稳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正如辛格在与董军防长会谈时所说,印方不谋求与中方冲突对抗,愿与中方妥善处理分歧,增进交流互信,推动双方关系持续向好发展。由此可见,印度拒签联合声明,并不是一个出人预料的结果,真正重要的还是各方如何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在多边舞台上相互支持、携手共进。
冠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